网上有关“柑橘大实蝇的为害状、主要特征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柑橘大实蝇的为害状、主要特征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柑橘大实蝇(Tetradacus citri)又名柑蛆和黄果虫,是国际、国内植物检疫对象。分布于四川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和陕西等省(自治区)。
为害情况
寄主植物限于柑橘类,以甜橙和酸橙受害较重。主要以幼虫取食果瓢,形成蛆柑,造成腐烂,引起果实早期脱落。
主要特征
成虫体长10~13毫米(不包括产卵管)。产卵管特长。虫体黄褐色。复眼金绿色。翅透明、翅痣及痣端斑点均为棕色,中胸背面有显著的“人”字形斑纹。腹部可见5节,背面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,与第三节前缘黑纹交叉成“十”字形。卵长椭圆形,长1.2~1.5毫米,乳白色,一端稍尖,中部稍弯曲。蛹长8~11毫米,纺锤形,黄褐色。
发生规律
一年发生1代,以蛹在土中越冬。在广西于次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,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。取食蜜露作为补充营养,经一段时间才转到橘果上产卵,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。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孵化盛期。甜橙上的卵多数产在果脐和果腰之间,产卵孔呈乳头状突起。在红橘等宽皮柑橘上,卵多产在近脐部处,形成黑色圆点且较平坦。在柠檬、柚子上,卵多产在近脐部处,形成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深褐色凹孔。10~11月,幼虫经3龄后即随落果入土化蛹,大多在树冠下3~7厘米的土内化蛹。至次年4月底再羽化出土,以下雨后的上午出土居多。
土壤温度高而湿润时,成虫出土早,长期干旱对羽化不利。成虫活动最适温度是20~23℃,超过30℃寿命缩短。一般蔽山果园及土质疏松果园发生较重。该虫主要是通过水流及虫果作远距离传播,成虫飞翔只作近距离传播。
防治方法
①严格检疫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《植物检疫条例》执行,严防带虫的果实、种子和苗木及其附属物引入非疫区。
②套袋防虫。
③摘除虫果。一旦发现有受害症状的果实应及时摘除并集中烧毁,落地虫果也不例外。
④冬季深耕,杀灭虫蛹。
⑤药剂防治。5月上、中旬在成虫羽化出土盛期用50%辛硫磷乳油500~800倍液喷布地面,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盛期,选用80%敌敌畏乳油800倍液、20%灭扫利乳油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000~4000倍液,加上3%红糖液喷洒树冠,每隔5~10天喷1次,连喷3~4次。
柑桔大实蝇在清江鹤寄居地年发生一代。以蝇蛹在土层中越冬,次年四五月份羽化后,成虫用产卵器刺入柑桔果皮,然后产卵于皮层下。成虫在土层中羽化前将土壤进行深翻,破坏其羽化过程。柑橘的大实蝇、针蜂会让柑橘里出现“果蛆”,“果蛆”严重时,会给果农带来很大的损失,那么如何防治大实蝇,我个人认为从如何防治成虫、虫蛹、幼虫三方面着手即可。
冬季大实蝇的卵都躲藏在土里越冬,这时对果树下的土壤和往年大实蝇蛆果落果的地方进行一次深翻,可以冻死一批虫卵。四月份,天气逐渐回暖,虫卵正慢慢向地面运动,准备羽化,此时用毒死蜱混合细沙、细土,撒于树冠下和蛆果落果地方,浅翻土壤,可以毒死一批虫卵。
柑橘大实蝇成虫体长13毫米,黄褐色,复眼金绿色,中胸背板正中有“人”字形茶褐色斑纹。翅透明,卵呈圆管状,由3节组成。幼虫体长15—19毫米,蛆形,乳白色。防治办法分为:农业防治,一是集中掩埋、火烧被幼虫姓害的黄果及掉落在树下的虫果,彻底消灭卵和幼虫。二是冬、春两季通过翻士灭踊,破坏蛹的越冬场所和影响成虫出土羽化。
柑橘大实蝇,是为害柑橘的重要虫害之一,自20世纪60~70年代开始发生以来,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。特别是在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重庆、四川等柑橘产区危害尤甚。在柑桔果树比较少,柑桔大实蝇发病最严重的地方,在7——8月份把没有成熟的幼果全部摘除,然后进行深埋,焚烧,水浸等方法进行处理,使幼果内的幼虫不能继续发育并杀死,使其断代。
关于“柑橘大实蝇的为害状、主要特征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?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优扬来了]投稿,不代表集美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jimeiled.com/jyan/202509-5957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集美号的签约作者“优扬来了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柑橘大实蝇的为害状、主要特征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柑橘大实蝇的为害状、主要特征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...
文章不错《柑橘大实蝇的为害状、主要特征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?》内容很有帮助